5月8日,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交流会在云浮市新兴县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广东去年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53.4%,今年治理率要达60%以上、省级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达65%。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人居环境、群众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广东将其列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总体部署,并连续3年纳入省十件民生实事。
会上介绍,全省加强谋划部署,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差异化下达各市2023年、2025年治理目标。同时,全省强化政策配套,多部门近期联合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认定标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另外,广东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列入常态化巡查抽查重要内容,组织省级技术团队开展覆盖全省3800多个村庄的现场评估。
(资料图片)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评估认定,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纳入民生实事办理的1172个示范村完成治理,42个面积较大的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整治,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全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18年不到20%提升至53.4%,设施正常运行率为82.2%。
当前广东已明确目标,今年将努力确保全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0%以上、省级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达65%。展望2025年,力争全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有效管控率、设施正常运行率稳定达到“双80%”,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生态支撑。
专家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言献策:因地制宜 推动实现资源化利用
经过环保处理的水可以用于灌溉,图为新兴县簕竹镇草皮种植灌溉水渠。 张梓楠 摄
5月8日,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交流会在云浮市新兴县举行,现场专家、企业、政府部门等围绕治理模式、污水资源化利用、可持续运维等实际治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因地制宜
三大模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采用何种治理模式,一直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难题。
“农村污水治理中,治理模式比治理技术更为重要。”在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表示,在污水治理规划上,要“简便、经济、可持续运行”;在处理技术选择上,要“因地制宜、资源化利用”;在处理工程上,要“专业建设、市场化运营”。
针对不同农村的实际,徐祖信介绍了农村污水治理的三大模式。
“对于近郊农村,可以推行纳管式治理。”徐祖信表示,近郊农村仅需建设污水收集管网,随后将其纳管至城镇污水处理厂,并且后续管护也可纳入城镇污水治理体系统一管理,但一定要做到管网“登门入户”,确保生活污水有效进入管网。
对于远郊农村则分为滨水和无河道两类,徐祖信认为,远郊滨水农村应优先污水资源化利用,而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置的关键在于耦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协同农田水利发展,“比如处理过后达标的生活污水,可以作为灌溉用水”。整个思路就是构建生活污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控制的生态工程,实现水、氮、磷的循环利用。
有的近郊滨水农村不具备资源化利用条件,则必须建设处理设施,采取达标处理、尾水入河的方式,“这种情况下,处理工艺一定要简便、运行一定要经济,建议采用市场化建设、运行一体化模式,并分片推进工程建设和运行整体承包。”徐祖信说。
对于远郊无河道的农村,则要重点做资源化利用和管控化粪池。“这类农村,污水收集和输送可借助雨水管渠。”徐祖信表示,对于单个农户,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好化粪池,防止渗漏影响地下水。
资源化利用
具体路径选择要区分不同场景
笔者注意到,多位专家均强调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实现资源化利用。
“资源化利用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我省实现‘新三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目标的重要举措。”省环科院副院长张永波介绍了广东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模式和实践。
他指出,资源化利用模式适用于人口规模较小且周边有丰富消纳土地的村庄,但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以及水环境质量不达标或压力较大的地区不鼓励采用资源化利用模式。
结合广东实际,张永波按农户聚集片规模及资源化利用特点,分出零散户和聚居片2种资源化利用模式。他介绍,零散户模式需要房前屋后有充足消纳土地,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污水直接接入房前屋后的小花园、菜园等进行浇灌。
而对于聚居片,则分为30人以下、30人—100人、100人—200人等多种模式。比如常住人口约200人的村庄,污水适度收集后经厌氧预处理设施,预处理后进入暂存池,供农户自取自用于周边农田灌溉,另一部分纳入生态沟渠。
“资源化利用也要符合规范。”张永波强调,在实际执行中必须建立从农户至受纳体的完整路径,从户内处理无害化到输送路径要完善、合理设置预处理、消纳利用要分散等均要配套完善。
现场,浙江大学教授罗安程、东南大学教授朱光灿也分别介绍浙江、江苏在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上的实践。
朱光灿认为,在资源化利用上要“优先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污水治理技术。”而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又要区分不同场景,“要基于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污水处理的目标,区分以有机物去除为主、以有机物和氨氮去除为主等目标,分别选择适宜的以生物生态组合工艺为主的污染物去除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长效运维
探索整县托管等方式
交流会上,农村污水治理中治理设施如何实现长效运维也成为探讨的热点。
“此前治理设施运维难,根源在于治理设施建设纯工程化、碎片化,并且县域缺乏系统性规划,项目立项、建设未考虑多渠道资金来源和建设标准多样等问题。”广州资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建宁认为,治理设施建设要以县域为单位,坚持县域统筹、系统规划,比如采用EPC或EPC+O模式整县推进,统一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形成县域治水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实际运行中,针对运维资金缺乏的问题,曾建宁提出,可以创新农污治理EOD模式,通过对农村污水站点经济效益的挖掘,反哺治理设施的运维,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正在探索资源驿站模式,在区位条件好的站点,将治理设施埋在地下,地面上则布局充电桩、乡村物流站等产业,以第三方付费覆盖农村污水运维费用。”他说。
针对运维难题,筠诚和瑞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卫朝介绍了新兴县的思路,新兴县提出镇村生活污水整县托管方式,通过“县财政承担费用、县住建/环保统筹负责、第三方单位专业运维”,有效降低运营维护物资采购成本和人员投入成本。
他表示,“整县托管”运维的优势在于以强带弱,发挥规模效应。镇级污水处理系统管理难度相对较低,村级系统管理难度大,通过整体打包“以强带弱”的模式进行统一托管,以各个镇级污水处理厂为“点”,向镇域范围内各村级污水处理站的“面”进行辐射,大大降低各分散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成本,以此提升治理效能。
政企村联动
擦亮美丽乡村生态底色
交流会现场,参会人员前往新兴县多个农村污水治理点考察,当前新兴县因地制宜采用纳厂处理、建设施、资源化利用等多种模式,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在簕竹镇水对村,遥遥望去,小菜园果蔬生机勃勃。由于常住人口较少,村子采用资源化利用模式,村内生活污水进行厌氧处理后,再采用滴灌形式施用于周边园地、菜地,给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
资源化利用模式不仅简单奏效,运维成本也相对较低。“村民少的地方用这种方式来治理污水效果良好。”该镇相关负责人说。
同在簕竹镇的枫木(土+朗)村,也有着开满各色鲜花的小型花园。该村采用建设施模式,结合农户需要,配套相应暂存池及太阳能水泵等利用设施,方便农户将部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回用于园地和景观植物灌溉,实现尾水资源化利用。
三分建设,七分管养。按照建管并重、惠民长效的理念,新兴县在建设运维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中也着力强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有力促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见效长效,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升污水治理监管效能方面,簕竹镇把“公司+农户”的模式运用到污水处理设施日常维护工作中,推动第三方专业运维公司就地聘请村民参与系统维护、植物养护、河道清淤等工作,实现村民就地就近就业。
交流会现场,全省各地市也以展板形式展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 王谢思齐 通讯员 张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