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这是粥左罗的第3323期分享
作者 l 和小畏
编辑l 张罐子陈沉沉 奇妙麻麻
来源l 武志红(ID:wzhxlx)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点击预约直播如显示已结束,点开预约下一场
在网上看到一段火爆的文案: 如果回忆过去,我会抑郁;但如果展望未来,我会焦虑。 我们之所以深陷抑郁和焦虑,是因为我们不断地在过去和未来中徘徊, 结果不断地失去了,每一个“现在”。 我的来访者小六,换了新工作准备搬去上海。 虽然已经通过了面试,但她却每天都很焦虑—— 领导会对我满意吗? 我能通过试用期吗? 尤其看到网上说,一线城市竞争激烈,经常裁员,她就担心保不住饭碗。 经过一段时间咨询后,她还没通过试用期,工作也依然磕磕碰碰。 但是,她的焦虑却平复了很多。 为什么呢? 这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变化: 以前看到讲就业形势的资讯,小六会吃不好、睡不好,胡思乱想。 但现在,她不再去看那些信息——上班时专心工作,下了班就喝喝茶、散散步、拍拍照。 尽管问题还在,但她不再执着于去揣测未来会怎样,焦虑减少了,内心也有了空间容纳当下的美好。 很多人会误以为,只有「未来的问题都解决好」,人才会不焦虑。 其实,那些不易焦虑的人,并非生活没问题,而在于懂得—— 不过度为未来忧虑,集中精力过好眼前的生活。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不活在未来」,而是 「活在当下」。 01焦虑的人,都「活在未来」现代人活得很焦虑,是因为我们习惯「活在未来」。 有学者把我们所处的现在,称为乌卡时代(VUCA),即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的缩写, 意思分别是 易变、 不确定、 复杂和 模糊的意思。 每当打开手机,就会受到大量的信息轰炸。 很多声音在告诉我们,未来又将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对生活又将造成哪些影响,需要做哪些准备...... 并且这些信息会有2个特点: 1. 它们确实和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 2. 大部分发生在未来,是我们当下无法直接干预的。 比如—— 公司会裁员吗? 我买的股票会跌吗? 孩子的未来该怎样规划? 这些问题看起来也挺重要,但即使再着急,人也无法直接去改变它们。 并且,过多去关注这些信息,会诱导人们的思绪「活在未来」。 而这种「无法掌控」的状态,会让人变得更加焦虑。当我们的精力都消耗在为未发生的事情发愁,则会导致当下的生活难以过好,也会间接导致未来变得更糟糕。 就像一个学生,他如果总是为「下次考试能否进步」而发愁,那么—— 一方面,因为这个问题是永远得不到准确的答案,他的焦虑将无法停止。 另一方面,当他沉浸其中,就很难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功课。 当下的学习没做好→下次考试变得更差→人更焦虑,更难专注……于是,就这样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那该怎么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呢? 最重要的是,先停下对未来的想象,把注意力拉回到当下。正如《功夫熊猫》里的一段台词所说: 昨天,已是历史; 明天,则是未知; 唯有当下,才是礼物。 请像珍惜礼物一样珍惜当下。 02活在当下,重获平静打出「活在当下」这四个字时,我犹豫了一下。 的确,这是走出焦虑很好的方法。 不过,因为说得太多,也使得人们对它的认识,容易停留在大道理的层面。 在这里,抛开道理,我想先与你分享一段经历。 2020年末,正值疫情时期。 公共场所人很少,娱乐也少了很多,大家都戴着口罩,走到哪都要扫码登记,仿佛到处都少了些生机。 那时我的工作很不顺,一想到未来,毫无头绪,焦虑得很。 直到某个周末,我偶然间去看了刚上映的《心灵奇旅》。 影片通过讲述主角高纳死后重生的经历,来探讨活着的意义。 高纳原本认为,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开一场梦想的爵士乐演出。 为此,高纳焦虑过、也痛苦过。 经历了一番波折,他最终实现梦想。 曾经最焦虑的问题都解决了,可他却并没有因此好起来。 在短暂的快乐过后,反而感受到了空虚和失落。 剧中高纳认识了一个灵魂朋友,名叫“22”。 期间她偶然间获得了肉体, 第一次体验「活着」,让她感到奇妙无比。 对于「活着的意义」,22有着与高纳不一样的理解。 对于走路、吹风、吃披萨,这些看似非常普通的事情,她都感到乐在其中—— 走路时,就专注感受脚与地面的接触和身体的平衡; 吹风时,就闭上眼睛感受风从身体的间隙掠过; 吃披萨时,就全然地感受各种食材与味蕾的碰撞。 无论做什么简单的事情,她都全然在当下。 这一切,其实高纳也曾经历过。 但由于他总想着未来要实现的目标,使得心思并不在当下,无法感受这些简单事情背后,给人带来的那一份宁静与愉悦。 现实中,很多人都曾和高纳一样,过多地关注未来,着急与去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感受当下的一切。 看完电影后,我的困境仍然还在,但我清晰地记得: 那天走出影院后,天气很好,我抬头看着蓝天白云,看了很久,心情渐渐平静了下来。 后来我才意识到,自己很久没有这样认真地看着天空了。 我想起一个四川朋友曾说,他很喜欢坐广州的地铁。 当时我觉得很费解,因为普遍人们都会觉得太挤了,很难受。 他解释道,因为地铁上有粤语的广播报站,还能听到身边的人在讲粤语。 他还特地强调,粤语的发音、音调都很好听,像音乐一样,很舒服。 而我则因为从小经常听,反倒常常忘了这也是值得“欣赏”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在参加活动时,我遇到一位台湾的作家,她分享了自己写的诗。 其中有一首的灵感是她在江边散步,看到旁边的树而作的。 对于广东人而言,那是一种普通得不得了的树,随处可见。 但她说,在台湾从没见到过。 从她的诗里,我能感觉到她一定对着那棵树,看了很久。 虽然不能一下子完全体会,但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 就像我去北方旅行,第一次看到下雪时,凌晨走出去,冒着寒风,用手接住落下的雪花,感受它的冰凉,看着它在掌心融化。 那是全然「活在当下」的时刻,让人感到宁静和放松,让思绪从焦虑的漩涡中抽离出来。直到后来,我意识到,这种状态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正念」。 03正念:放下评判,聚焦感受「正念」一词最早源于佛教,是一种自我观照的修行方法。 20世纪70年代,卡巴金教授将其从佛学和禅修中借鉴到身心健康及压力管理领域。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不带评判地觉察当下。这是一种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的状态。 像前面提到的「正念」的时刻,都是 一个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之上——去看、去尝、去听、去闻、去感受。为什么这样的时刻会让人感到放松和宁静呢? 那是因为,这一刻,人放下了评判,放下了思维。 我们感知世界是通过2个维度:思维和感受。 容易焦虑的人,是思维太强,想的太多,感受的太少。 想要缓解焦虑,则要做出调整:减少思维的评判,关注感受。 关于这一点,生活中最常见的典型,就是大人与小孩。 大人普遍重思维,容易陷入对未来的担忧,而孩子重感受,习惯活在当下。比如下雨天,路边有个水坑。 孩子看到会好奇,想去踩,去玩水,会从中感到快乐,忘记了烦恼。 但大人会去想,这水很脏,回去还要清理,很麻烦,看到自家孩子在玩,不但不觉得快乐,还觉得烦躁。 你会发现,思维会关注好坏对错,会忧虑未来,但感受不会,感受只在当下。 所以,思维像是一条只有两个方向的轨道,而感受,则像是无边无际的旷野。 练习放下思维评判,去感受世界——这就是正念帮助人缓解焦虑的方法。说到这,或许有人会担心: 可未来的事情就不解决了吗? 专注当下会不会只是在逃避问题? 当然不是。 最近,我采访了修习正念二十多年的邓虹嵘老师。 他从另外一个视角,解读了正念如何帮助人化解焦虑、同时面对现实困难的。 当人处于正念状态时,会有2层作用: 01 停止“糟糕想象” 通常,那些我们觉得焦虑无比的事情,往往是被思维的评判「加工」过的。 一个焦虑的人,通常会习惯性对发生的事情发出评判,进而产生灾难化想象,这个过程通常是: 发生事情——进行评判——灾难化联想比如: 有人失业了,感到自己前程暗淡,联想到以后吃不上饭。 有人被批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联想到会被大家抛弃。 有人分手了,认为自己不配被爱,联想到要孤独终老了。 当我们去讨论那个被放大后的问题(比如“我要孤独终老了怎么办”)时,往往是不会有结果的,只会让人感到绝望。 而正念的作用,并不是要帮人解决具体问题,而是通过觉察,叫停“评判”和“联想”。 比如在分手后,当自己冒出“我不配被爱”的念头时,及时察觉到这是一种评判,并提醒自己在此时让思维“刹车”。 那些不易焦虑的人,就是因为ta们并不会对事情进行灾难化想象,只需面对困难本身的样子,所以便能够坚持下去,处理好事情。 02 让人专注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在《正念的奇迹》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行禅师和好友吉姆,坐在树下分吃橘子,并谈论将来要做什么。 每当构想一个计划,吉姆就会深深陷入其中,完全忘记了自己正在做什么。 他掰了一瓣橘子放进嘴里,还没开始吃,又开始掰另一瓣橘子塞进去。 他几乎意识不到自己在吃橘子。 直到一行禅师提醒他,最好先把含在嘴里的橘子吃了,吉姆这才反应过来: 似乎刚才的自己并不是在吃橘子,而是在“吃”思绪上的计划。 吉姆明白了当中的道理,开始专注地吃那一瓣橘子,自觉地咀嚼、吞咽,品尝橘子的味道。 后来,吉姆因为反战运动入狱了,一行禅师很担心他能否忍受监狱里的四面高墙,于是写了一封简短的信给他—— 还记得我们一起分享的那个橘子吗? 你在那里的生活,就像那个橘子, 吃了它,与它合为一体。 明天,一切都会过去。 如果吉姆在狱中为未来去发愁,那么他的精神很快便会崩溃。 相反,当他放下对自己命运喜忧的评判,把注意力放在行坐卧立这些日常之事里,他便能度过这段特殊的日子。 只有把当下过好了,未来才可能好转。 在我自己的体会里,当放下评判,意味着我们可以和当下一花一草、一举一动产生深刻的联结。 每一份联结都是一段深刻的关系,而关系,则能滋养人,给人安定与力量,以更好地去面对挑战。 04写在最后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飞速发展科技与网络技术,信息爆炸塞满了我们的大脑。 现代人的焦虑,就像是我们思维走得太快,把感受甩在了后面,让自己“丢了魂”。 正因如此,《心灵奇旅》才会如此冲击心灵,活在当下才如此重要,正念也才如此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生活不仅仅是那些未来的目标,还有当下的一切。最后,分享一首谷川俊太郎的诗《活着》——
活着,所谓现在活着 那就是口渴 是枝丫间射下来耀眼的阳光 是忽然想起的一支旋律 是打啧嚏 是与你手牵手 活着,所谓现在活着 是此刻狗在远处狂吠 是现在地球的旋转 是某处生命诞生的啼哭 是士兵在某地负伤 是秋千在摇摆 是现在随即成为过去 活着,所谓现在活着 是鸟儿展翅展翅 是海涛汹涌 是蜗牛爬行 是人在相爱 是你的手温 是生命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END你好,我是粥左罗,ChatGPT AI社群越来越多,如果非得加入一个,那就选择个靠谱的。 我的“粥左罗·ChatGPT AI变现圈”,3月21日晚上8点开放,目前已经超过 10000人加入,很快会继续涨价。目前咱们也是国内最大的ChatGPT AI付费社群,这么多人选择,也说明了咱们的靠谱。扫码查看预览页面,有介绍说明~ChatGPT 稳定可提供后再发账号,目前加入送Newbing 账号。立即加入,送5门爆款课中任选3门
课程都是正常在卖的爆款好课
3门课正常售价447元-697元
等于社群白嫖,目的就是让大家放心!
扫码查看哪五门课里选三门
扫码查看关于社群更详细的介绍
看完记得关注@粥左罗及时收看更多好文↓↓↓